九疑山方二千会里,四州各近一隅,世称九峰相似,望而疑之,谓之九疑。亦云:舜登九峰,疑禹而悲,从臣有作九疑之歌,因谓之九疑。
九峰殊极高大,远望皆可见也,彼如嵩华之峻崎,衡岱之方广,在九峰之下,磊磊然如布棋石者,可以百数,中峰之下,水无鱼鳖。林无鸟兽。时闻声如蝉蝇之类,听之亦无。往往见大谷长川。平田深渊,杉松百围,榕栝并之,青莎白沙,洞穴丹崖,寒泉飞流,异竹杂华,回映之处,似藏人家。实有九水,出於中山,四水流灌于南海,五水北注,舍为洞庭。若度其高卑,比洞庭、南海之岸,直上可二三百里。不知海内之山,如九疑者几焉!
或曰:若然者,兹山阿不列於五岳?对曰;五帝之前,封疆尚隘,衡山作岳,己出荒服。今九疑之南,万里臣妾;国门东望,不见涯际;西行几万里,未尽边陲。当合以九疑为南岳,以昆仑为西岳。衡华之辈,听逸者占为山居,封君表作园圃耳。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,牵引古制,不能有所改创也!如何!故图画九峰,略载山谷,传於好事,以旌异之。如山中之往迹,峰洞之名称,为人所传说者,并随方题记,庶几观者易知。时永泰丙午中也。
道州城西百余步,有小溪。南流数十步,合营溪。水抵两岸,悉皆怪石,欹嵌盘曲,不可名状。清流触石,洄悬激注;佳木异竹,垂阴相荫。
此溪若在山野之上,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;在人间,则可为都邑之胜境,静者之林亭。而置州以来,无人赏爱;徘徊溪上,为之怅然。乃疏凿芜秽,俾为亭宇;植松与桂,兼之香草,以裨形胜。为溪在州右,遂命之曰右溪。刻铭石上,彰示来者。
浯溪之口,有异焉。高六十余丈,周回四十余步。面大江口,东望浯台,北临大渊,南莺浯溪。唐亭当乎石上。异木夹户,疏竹傍檐,瀛洲言无。由此可信。若在亭上,目所厌者,远山清川,耳所厌者,水声松吹;霜朝厌者,零雨;方署厌者,清负。呜呼;厌不厌也,厌犹爱也。命曰:“唐亭”。旌独有也。
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,以悦婴儿,婴儿喜之,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。
友人公植者,闻有戏儿之器,请见之。及见之,趋焚之。责元子曰:“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:宁方为皂,不圆为卿,宁方为污辱,不圆为显荣。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,恣令悦媚婴儿?少喜之,长必好之。教儿学图且陷不义,躬自戏圆又失方正。嗟!嗟!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,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,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,行圆,以终身乎? 吾岂次山之友也!”
元子召季川谓曰:“吾自婴儿戏圆,公植尚辱我,言绝忽乎。吾与汝圆以应物,圆以趋时,非圆不预,非圆不为,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!”
农臣何所怨,乃欲干人主。
不识天地心,徒然怨风雨。
将论草木患,欲说昆虫苦。
巡回宫阙傍,其意无由吐。
一朝哭都市,泪尽归田亩。
谣颂若采之,此言当可取。
癸卯岁,西原贼入道州,焚烧杀掠,几尽而去。明年,贼又攻永破邵,不犯此州边鄙而退。岂力能制敌与?盖蒙其伤怜而已。诸使何为忍苦征敛,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。
昔岁逢太平,山林二十年。
泉源在庭户,洞壑当门前。
井税有常期,日晏犹得眠。
忽然遭世变,数岁亲戎旃。
今来典斯郡,山夷又纷然。
城小贼不屠,人贫伤可怜。
是以陷邻境,此州独见全。
使臣将王命,岂不如贼焉?
今彼征敛者,迫之如火煎。
谁能绝人命,以作时世贤!
思欲委符节,引竿自刺船。
将家就鱼麦,归老江湖边。